刘美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全社会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要从高校承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历史使命的角度,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立体激励机制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来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实现时代赋予高校的伟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激励机制
一、从时空维度审视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取得GDP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成绩。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成绩,是最值得全国人民自豪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仍然存在一些危险,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1]。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滞后出现了精神懈怠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文化自觉程度低的表现,是文化自信严重不足的表现,是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理想模糊的侧面反映。因此,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还要重视文化,特别要重视作为文化精髓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化的视角,包括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等方面的维度。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均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以美、英、法、德、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呈现国际化、民族化、改革化、学科化、世俗化以及意识形态范围扩大化、功能政治化、价值取向并重化、形式和途径多样化等九大发展趋势[2]。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的“软权力”扩张,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世界文化一体化”,到处消解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成为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软武器。多元价值观的渗透,一方面极易导致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弃,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当全球化浪潮袭来之时,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没有乘全球化之东风传播的更远、更强、更快,反而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被西化、丑化、妖魔化的种种危机。作为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拯救中华民族文化危机,便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也可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大学生的心灵高地,成为检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否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的标准。
二、从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规避政治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的国情。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后,才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改革伟业,而我们却没有现成成功经验可以模仿与借鉴,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艰难的探索。在进行艰难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令人民不满意的问题,社会腐败就是人民最痛恨的、最不满意问题之一。我们的党、我们的高层领导决策层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预防和治理,只是这种预防和治理还没有达到人民的要求而已。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向大学生讲明的就应该是我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腐败、腐败蔓延的原因是什么、腐败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各国腐败的比较情况怎样等一系列问题,而不是回避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腐败问题,从现实中认清腐败问题,让大学生对腐败问题有一个国际视野和历史维度的深度认识,从而使得大学生对我国的腐败问题有更深层次和更高理论层面的把握。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了讲腐败而讲腐败,而是希望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腐败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改革和进一步发展解决的问题。[4]讲腐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全国从上到下更好的治理腐败问题!敢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分析腐败问题是高校高等教育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党在思想政治领域执政能力增强的表现,是正确评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绩效的重要开端。为此,让思想政治教育从远离政治到剖析政治,从“谈腐色变”到“正确认识腐败”,是我们高校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
2.我国高校存在两分离式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经过了10多年的改革,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一直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分离的状态。当然,共同课教育远离政治思想教育的情况也存在,只不过在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中,专业课数量更多而已。因此,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便成为常态。一方面,从教学内容来看,对于专业课教师与共同课教师来说,她只关注大学生对自己的这门课学习情况,而忽视甚至鄙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讲,她又不了解她所教的这个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等联系不紧密甚至没有联系的情况。
另一方面,从教师的管理归属方面看,也存在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两分离的问题。我们知道,高校中的专业课教师归各个教学院系管理,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归马列部或思政部管理,这使得他们二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很少。诚然,如果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很高,即使是没有交流和沟通,也会在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课教师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我们目前国内高校中专业课教师和共同课教师的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很有限,在高校两分离式教育管理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乏力就不难理解了。
再一方面,从大学生的全面管理来看,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团委和党委,而负责大学生专业教育的是教学行政系统。分工管理本身无可厚非,只是在分工管理过程中如果不加强融通和交往,就会形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不良局面,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管理效率。[3]与此同时,大学生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产生的是一系列诸如社会困惑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专业学习问题、社会交往问题、家庭贫困问题等诸多问题混合在一起的复杂问题,因此,单纯的思想政治说教已经没有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必须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体制,使得“专业本位”、“能力本位”、“关怀本为”、“道德本位”管理理念融为一体,形成复合激励取向的管理制度。
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远离大学生现实生活、远离时代的问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说教远离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使他们听起来陌生、冷淡、无共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想了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方向,他们关心国家国防的保卫能力,他们关怀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时尚元素的追逐同样强烈,他们当然也关注自己毕业以后的就业形势。倘若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大学生们关心、关注、关怀的诸多问题融入其中,倘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师能够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理想需求以及现实需求出发,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亲和力和震撼力。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一定会让大学生感到讨厌、烦躁、索然无味。这就是说,我们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与时俱进。
谈到与时俱进,大学生是一群有热情、有朝气、有追求的先进青年,他们对时代的感知是最敏感的。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们一方面为五彩斑斓的世界所吸引,另一方面又存在多重选择的各种困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思潮多元化带给我们的挑战是严峻的。当我们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欢欣鼓舞时,不断袭来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也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损失;当我们为能够获得各种信息和资讯而兴高采烈时,我国的信息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当我们津津有味的欣赏西方文化时,我们不知不觉的正在被西化,中华民族文化日益受到来自外族文化的侵扰。如果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占据正确思想阵地,那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青年一代,而是失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从理论高度、文化深度、国家角度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拥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三条新途径
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点,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积极营造政治氛围、切实改革高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立体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没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案例就很难寻找,即使找到了,其说服力也很勉强。反之,如果我们国家从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涉及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提高说服力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必须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适时的进行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目前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莫过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腐败问题不能基本得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很难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很难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很难有说服力。我们目前的政治体制大方向是正确的,实践证明也是卓有成效的。假如我们的政治体制再向着高效、廉洁的方向前进一大步的话,那么,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便能更加切实提高其说服力。其实,腐败问题并不可怕,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可怕的是,不能够预防和治理腐败。为此,我们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实现从“反腐倡廉”到“惩腐励廉”的嬗变。限于篇幅,关于“惩腐励廉”的制度体系建设在此不详细阐述。
2.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非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通
过去二者之间隔离式教育管理体制把非思想政治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非思想政治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大学生学习管理与思想政治管理都给分开了,而今要把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具体办法是:一要对非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培训,特别是要定期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其在进行专业课讲授过程中自觉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这种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5]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明的、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我们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更是满足大学生思想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要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专业课方面的培训。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枯燥的、乏味的,必须将其和不同专业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当然,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业课培训不可能像教本科生那样细致的进行,而是要概括性的、总体性的、定期的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当今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门专业知识更新的非常快,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那么思想政治理论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崭新的经济基础;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能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我国民族文化的主流,那我们就不能完成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能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而时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那我们就不能在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要逐步形成复合型人才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制度。目前,管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辅导员大多是学习思想政治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有着复合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很少。为此,在提高辅导员薪酬的前提下,逐步培养一批又一批既懂专业、又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并使得这些复合型人才能够较长时间的稳定在辅导员一线工作。为了让复合型人才辅导员能够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工作岗位上,可以对辅导员试行累进薪酬制度,也可以在辅导员工作满五年或十年后择优满足其政治前途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高校实行并轨改革以来,高校规模扩招不断增加,但是,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同比增加,出现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的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便成为比较短缺的人才。因此,增加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数量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3.构建立体激励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
所谓“立体激励机制”是指为了实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国家根据期望理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突出的高校、教师、大学生三者制定的自下而上的激励制度。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个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之间、取得的成绩与受到的奖励之间、受到的奖励与个人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那么个体就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当他的期望目标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时,便会激发他的行动。[6]
高校、教师、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分属于不同层次的个体,区别在于高校是集体意义上的个体,教师和大学生是单个意义上的个体。在立体激励机制建立过程中,国家教育部要对高校确立科学的期望,高校对于教师要确立合理的期望,教师要对大学生确立可达性的期望。设立期望的目的是调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目的。在一定时期内,对达到期望的对象进行奖励,是“立体奖励机制”的关键环节。奖励的内容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还可以是物质和精神双重的。奖励的等级是分层次的,越高等级奖励越重,越低等级奖励越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1.
【2】 姜良杰 姜鹏飞.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 吴绵超,周 磊,李庆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转向【J】,学海,2010,6.
【4】 伍柳氏.多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其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 2010,6.
【5】 王 滨, 张雪凤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探索,2010,11.
【6】 张焱.浅议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8,35.
作者简介:刘美平(1970--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研究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
联系方式:13526601038 电子邮箱:mp7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