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四个城市、五所高校、六次座谈”,12月5日到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深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调研,主持召开全省部分高校负责人座谈会,听取高校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卢展工书记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要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着眼高地、多着力高地、多建设高地、多服务高地。
卢展工书记在百忙之中集中利用3天时间调研高等教育发展,让全省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卢展工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对进一步推动河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月10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召开学习贯彻卢展工书记在高校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高校负责人纷纷表示,学习贯彻卢展工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切实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学校改革发展,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以认识的深化
带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卢展工书记去年8月在教育厅调研时指出: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后劲、是形象、是未来。今年10月,卢书记看望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属院校代表团代表时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校任务很重,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高校要发挥积极作用。这次调研,卢书记又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从“教育六是”到“高校四个高地”,充分体现了卢书记站位高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深邃思想。
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定位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在科教兴豫战略中认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以认识的深化来驱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阵地,更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区域强大学必须强,中原兴大学必先兴。高等教育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要把汇聚人才作为重要任务,通过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高等学校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水平提升的战略选择,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强化服务、主动融入,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培育重点学科,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水平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加速实现我省高等教育新跨越,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科驱动机制创新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条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我认为,高校学科建设要做好“方向”、“机制”和“动力”三方面的文章。
一是围绕“三化”协调,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建设方向的凝炼必须围绕“三化”做文章。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河南大学把作物逆境适应研究、作物种质资源挖掘和创新、农业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等作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建设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高校该项目零的突破。二是围绕合作共赢,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学科建设要树立“顶天立地”的思想,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融入行业进步。河南大学遵循“合作、共建、共赢”的理念,不断深化与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荣共赢。三是围绕服务中原,寻求学科发展动力。要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行业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中寻求学科发展动力,把问题转换为研究课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力量。河南大学与省政府研究室合作组建中原发展研究院,为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特色打造经管法学
人才培养高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
作为河南省新成立的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继续坚持培育高水平、有特色、能力强的人才这一核心任务,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谋共建,助发展。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大好时机,按照“骨干高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使整体水平或若干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目标定位,积极谋求省部共建,努力实现优势学科高层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二是提层次,求突破。整合学科资源,加大投入,发挥现有学科优势,积极做好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工作,力争进入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规划行列,打造经管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三是重合作,促双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探索培养紧缺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四是调结构,抓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在经济、管理、法学领域的优势,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努力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在进一步办好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