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备受社会关注的“PM2.5”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22日,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在微博上贴了张iPad截图,在东三环亮马桥附近的美国大使馆院内,细颗粒物(PM2.5)指数为439,评级为“有毒害”。
随着这条微博被纷纷转发,PM2.5这个之前并不为公众所知的概念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面对这个之前并未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但是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却至关重要的细微之物,有关地区和部门也积极的做出了回应。
1月8日,北京首次发布PM2.5历史数据;1月22日,北京PM2.5监测实时数据正式向公众发布;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PM2.5被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 ;3月5日,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热议
在5、6两日的各代表团分组审议中,PM2.5也被全国人大代表反复提及。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陈敏说:“2014年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全面监测和发布PM2.5数据,比国家提出的时间提前了一年。今年3月底我们就要发布珠三角17个站点的数据。”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邸瑛琪代表说,PM2.5关注最初起于网络,各地政府能如此快速的反应,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入国标,说明了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
数据监测只是第一步,而关键在改善空气质量,为此,广东省人大代表终南山提出:要全面制定节能减排、改进生态的措施,比如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汽车尾气治理等。
同时他还认为需要全国协调解决,而不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能够解决的。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优化产业结构、汽车尾气治理和优化能源结构作出硬性制约。
按照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治理PM2.5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2012年在三个重点区域以及全国31个省会城市开展PM2.5的检测;第二步是对113个重点城市开展PM2.5的检测;到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据悉,相关部门在设备、能力建设方面概算,估值将近28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