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报记者 贺 新
嘉 宾:
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申长雨
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戚世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朱新涛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
主持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那么,具体到我们的高校,身为大学的校长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是怎样的?而它对于一所大学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申长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文化传承中积淀下来的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是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集中反映,既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又体现着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对于凸现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精神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一代接一代的师生共同努力积淀形成的、被师生广泛认同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精神品格、行为规范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灵魂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高校不断扩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不仅清晰地标明了大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而且更为其如何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这个中心发挥功能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彰显大学精神,履行大学使命,不仅是一所大学自身发展壮大的精髓,而且也是大学不断强化自身功能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义。
大学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根脉和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教授曾经对1520年以前成立的各类组织做过一个统计,迄今仍以同样的名字存在的,全世界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学校,15个是宗教组织。事实上,1520年前世界上的学校肯定不止70个,宗教组织也不止15个,为什么只有70个学校和15个宗教组织迄今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们都传承着某种独特的精神。所以,没有精神的大学,是难以延续的,只有那些具有独特精神的大学才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历久弥新,成为现代大学的典范。
戚世钧: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具体到每一所大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是学校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的体现,是大学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大学的支柱和灵魂,更是大学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主持人:那么,高校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又该确立怎样的,具有自己风格和方向的大学精神?而有自己高校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又该如何培养起来?
申长雨: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在共性教育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依据其所在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培育大学精神,就必须要在把握教育共性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与所在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相一致。
大学精神是推动学校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是一所大学发展的软实力。郑州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把理想远大、境界高远作为学校的一种精神追求。2008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围绕未来一个时期“把郑州大学建成什么样大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7个方面的努力新目标,其中第一条就是,“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理想远大、境界高远的大学。”这也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求。使命不明确,缺乏大学精神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没有远大的理想、高远的境界,也很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朱新涛:大学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21世纪,创造性人才是最为核心的需求。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素质的人才,是中国大学乃至世界大学共同的神圣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戚世均:崇尚科学、善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工大师生一贯坚持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气调储粮理论及技术、储粮昆虫分类学、磷脂粉末化技术及理论、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筒仓防爆技术、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柔软耐水砂布等研究方面,诞生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
河南工业大学近年来明确提出了服务全国粮油食品、磨料磨具行业和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培育特色、巩固特色、发展特色放在内涵建设的首位:一是突出学科建设特色。重点支持粮油食品和超硬材料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做到“立行业需求之地,顶国际领先之天”;积极推进学科整合、交叉与集成,培育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辐射带动学科整体上水平。二是强化科技创新特色。找到比较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为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行业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服务。
培育大学精神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主持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和支撑,显然是实现其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那么,我们的大学应该厘定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来服务这一社会需求呢?
朱新涛: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目前这样一个历史赋予机遇的伟大变革时代,中原经济区建设,仅仅从经济建设的层面来理解和对待,未免单薄。社会转型、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在教育理念上如何回应这一时代任务,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做出的选择。
通过开放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繁荣思想和学术,以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为参照,培养本民族思想家来引领社会制度创新、引领崇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和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或高等学校在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功能之外的、同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从这个层面看,大学对于内涵丰富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说,其办学理念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
“社会沟通”、“民主商讨”、“全民参与”是现代社会追求民主平等、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大学一方面开放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人文学者和思想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改革增强高等学校与外部社会的互动性,增强大学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性,是克服大学弊端的重要方面。一流大学具有更强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功能。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和一流投入。河南拥有一流生源,缺乏一流师资和一流投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需要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国家支持。
戚世钧:大学精神本身就是要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担当,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定位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在科教兴豫战略中认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以认识的深化来驱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学校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参与宏观决策,努力做好政府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并在河南省由“天下粮仓”打造为“国人厨房”战略中献计献策。学校提出了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寻求学科发展动力。要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行业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中寻求学科发展动力,把问题转换为研究课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力量。我校刘玉兰教授等提案的《食品工业强省分析报告》受到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河南省食用油脂倍增计划”中,带领团队免费为企业做培训与指导,据初步测算,从2008年底全面启动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以来,带动43个产油大县农民每年增收近60亿元,全省油脂加工企业增加到118家,加工能力增长4倍多,超额完成了全省倍增计划的目标任务,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申长雨:大学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赋予自身大学精神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加高远的境界、更加高雅的品位和更加鲜明的特色,以此来更好地凝聚和激励师生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惟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和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在致力于创建全国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河南,站在全省高校的前端,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主动融入到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去,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中去,努力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又要放眼全国,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中,融入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去,在国家的进步和民族振兴这方面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同时,还面向世界,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跟踪国际上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努力在国际上某一个学科、某一领域发出郑大的声音,为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然,大学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我们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具有远大的理想、高远的境界、高雅的品位和鲜明的特色,以此来凝聚人心,引导师生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比如去年,我们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优先发展领域及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了《郑州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了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三大工程”和重点学科振兴计划、区域服务支撑计划、国际合作拓展计划“三个计划”的战略举措,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需要中,努力使学校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人才高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