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成为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在我校“学术兴校”战略的指引下,为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加强“挑战杯”比赛在我校大学生中的普及性,营造我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浓厚氛围,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青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推动我校成为课外学术科技成就丰硕的教学研究型财经政法大学,并为将于2013年举办的第十一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好准备,同时为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孵化优秀的作品。经研究决定,举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勇于挑战
二、参赛对象
凡具有正式学籍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参加。
三、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类别。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参赛作品,每份社会调查报告应在15000字以内,每篇学术论文应在8000字以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参赛作品说明。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四、日程安排
1、初选阶段(2012年10月19日―2012年11月23日)
各院系依托学科优势,依托学校、院(系)的重要项目选取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将学科特色与热点问题结合,注重研究作品的实用性,全面宣传发动,广泛组织,形成参赛作品。
各参赛团队确定并提交电子版参赛作品至各院系,经汇总和各院系作品报名表、汇总表于11月22日以院系为单位一并报送电子版至校团委,由校团委组织对各院系报送作品进行初选。
2、复审阶段(2012年11月24日―2012年12月21日)
通过初选的团队可以对参赛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于12月10日前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报送至校团委。由学校成立的专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将对作品进行评审,并公布获得校级决赛资格的团队和作品名单。
3、终评阶段(2012年12月22日―2013年3月29日)
进入校级决赛的作品按照评审委员会对作品提出的修改指导意见对作品再次修改和完善,于3月10日将参赛作品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报送至校团委。进入决赛的作品需制作ppt展示材料,参加秘密答辩,由评审委员会的专业指导教师按照参赛作品内容和秘密答辩环节综合评定作品等次。各院系应于3月20日前提交“优秀组织奖”申报材料电子版和纸质版。
五、奖励方式
根据参赛作品情况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占进入校级决赛作品的3%、8%、24%,65%。对获奖团队或个人颁发获奖证书、予以物质奖励,并视各院系情况给予综评加分。
团体总分累计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20分,参加复审阶段的校级作品每件5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竞赛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院系;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五名的院系;设“优秀组织奖”若干。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院系,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学校将从参赛作品中选拔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院部要充分挖掘资源,形成合力,动员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通过竞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建院系专业教师指导队伍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努力营造院系浓厚的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氛围。
2.培育精品,突出特色。各院系要把本届“挑战杯”作品中的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为新的增长点、突破口,与本院系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发动学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进行调研考察,向本届“挑战杯”竞赛提交高质量社会科学类作品。
3.管理创新,扎实推进。各院系要以项目化思路扎实推进这项赛事,加强赛事管理,广辟工作渠道,有效整合资源,广泛联系学术科研带头人,积极为学生争取创新指数高、主题新颖、富有潜力、能够冲击重量奖项的科研项目。
联系人:王 璞
联系电话:0371-86159188 13683809826
报送邮箱:xkxyx2010@163.com
附件: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
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
3.第七届“挑战杯”申报作品一览表
4.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upload/2012_10/12102912025912.doc
中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
201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