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经济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三第一场)于2010年11月21日上午10:15至12:15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2号楼112教室举行。该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是山东理工大学的李平老师,评论人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沈国兵老师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孙涛老师。共有3位论文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马汴京,论文题目是《头程运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文章作者指出,很多人都相信中国30余年来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有关,但由于忽视或无力解决国际贸易变量内生性问题,揭示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文献极为少见。各地到常用港口的运输成本(头程运费)是其进出口阻力的直接反映,可以视为国际贸易的工具变量。IV的应用表明OLS并没有高估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一旦控制国际贸易,沿海地区没有表现出更为出色的经济绩效;若国际贸易量提高1%,该地区人均GDP可望增长0.192-0.221%。在控制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政府效率等因素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仍然显著为正,且其估计值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沈国兵老师首先肯定了作者对于这篇论文所做出的努力。但对地域规模与GDP之间的关系存在质疑,对于一部分发达国家来说,两者成正比的关系,而这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拿上海与新疆相比);另一方面,因为原始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那么其计算结果就不是确切的,应该只是一种总的趋势。
第二位报告者是浙江工商大学的陈梦妮,论文题目是《贸易自由化真的影响劳动需求弹性吗?――来自中国的证据》。文章作者认为,许多理论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会使劳动需求弹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一国的劳动力市场。本文基于中国总体数据对贸易和劳动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外贸依存度代表贸易发展程度,以外贸依存度的变动代表贸易发展速度,研究贸易深化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固定产出下的劳动需求弹性接近于0,贸易的发展并未使之变大;而非固定产出下的劳动需求弹性大多为正值,呈现出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起初贸易加速发展,非固定产出的劳动需求弹性逐渐变大;后来发展速度减缓,弹性值变小。
孙涛老师指出该文将国家看成一个企业,是一个不错的分析思路。文章将产出分为固定产出和非固定产出,如果能够将两者归纳起来分析会更好。
第三位报告者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赵金亮,论文题目是《异质性、沉没成本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文章从国际贸易微观研究视野切入,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决定机理予以阐述,并基于2000―2003年18万余家微观企业的大样本非平行面板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认为企业规模、平均工资等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出口决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特别是拓展异质性特征变量的计量模型得出,企业生产率对出口决定的影响显著为负;由于进入出口市场时沉没成本的存在,企业前一期的出口状态对当期出口决定的影响亦十分显著,即出口状态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特征。文章运用来自中国总体企业的经验数据进一步检验了国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对高生产率企业倾向于进入出口市场的“自我选择”假说提出质疑,并为中国企业的出口决策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启示。
沈国兵老师首先肯定了论文作者做出的理论贡献。但是提出对于中国企业出口的决定,除了要研究企业内部因素外,还要考虑外部因素,如外汇汇率(实际汇率)的影响。
最后山东理工大学的李平老师对该场讨论会做了总的评价,并对每篇文章提出了应该探讨的问题,作者也做出了相应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