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争创优秀典型、郑州市“十佳母亲”陈家娟老师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是母亲;这种爱,是母爱。在5月8日的母亲节之际,我们带你走近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当选为郑州市“十佳母亲”的我校统计学系资料办公室主任陈家娟老师。
见到陈老师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她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和普通母亲一样朴素�亲切、和蔼与平凡的光辉。但她话语之间流露出的那种母爱的伟大,气质的高雅,品格的高贵又显得与普通母亲有着不一样的境界。
艰苦岁月 母爱最真
陈老师说能够获得“十佳母亲”的称号,她没觉得自己的经历有特别的过人之处,“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孩子是每个母亲的天性”,“如果真要说点区别的话,那就是我们遭受的苦难比别人多一点”。回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到动情之处这位坚强的母亲却也忍不住流下了潸然的泪水。陈老师的大儿子仰国维在3岁半时患突发性耳聋失去听力,语言能力逐渐退化,用陈老师的话说“这就是家庭的灾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悲痛之余就是尽全力为儿子治病,让儿子恢复正常。要生活�要为儿子治病,花销很大。但是在那个还是“四人帮”掌权的年代,经济来源很是单一,仅仅只靠那几十元的工资,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这样作为母亲,就东奔西跑,找亲戚�找朋友借钱为儿子看病,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劳心、劳力,很是辛苦。“治病初期真的很困难,”陈老师痛苦的回忆着。无奈儿子这病是一个国际性难题,跑遍了全国各地大小医院,治疗效果都不是那么理想。在治疗无果的情况下,陈老师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决定让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坚强的陈老师每天都守在儿子身边,用更大的关爱和耐心去培养教育儿子。陈老师坚持和儿子用语言慢慢对话,鼓励儿子看口形和正常人进行交流,教他培养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那段日子,没有闲着过,白天要给学生讲课,晚上�周末、休息日带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是的,陈老师把她最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孩子,为了孩子的美好她牺牲了自己美好。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多少辛酸,多少困苦只有陈老师自己才能体会。陈老师说:“回想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像爬山一样,爬山的过程很艰辛,觉得很痛苦很难,但等你真正到了山顶,也就觉得没啥了。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好,什么都好!”
母爱 铺就孩子的成才之路
陈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儿子凭借着坚强的性格,在自学的基础上10岁上聋哑学校二年级,最终用6年时间学完了8年的课程,跳级考入职业中学,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美术系。在妈妈陈老师不离不弃的鼓励下,仰国维经过一段自学,又通过了托福考试,插班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本科设计学院,同健听人一起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学士学位,并被评为该校优秀毕业生。从爱荷华大学毕业后,又考入美国印地安纳波利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并取得了硕士学位,他的绘画作品在美国当地展出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今大儿子正在致力于推进无障碍公益事业,他积极参与设计了有利于听障人的无障碍产品,如“闪光门铃”、“鸣叫水壶”、“振动闹钟”等,组织编纂《实用中国手语词典》(上、下册),《常用美国手语词典》和《中国与世界地名手语大全》书籍,为正常人与听障人的交流提供帮助。
同样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小儿子仰稹,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从小包容哥哥的缺陷,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杜鲁门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又考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说起小儿子陈老师很是满意,她说:“在别的家庭里都是大的让着小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里,从小就培养教育小儿子让着哥哥,包容哥哥。”在陈老师这样优秀母亲的教育下,儿子的谦让、宽容就不难理解。“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对他人一定要宽容。”这样,兄弟两个互尊互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共同成才。
两个孩子所取得成绩离不开妈妈背后无言的付出与艰辛的努力,她用一颗极为纯真的赤诚之心,用她的无私与自我牺牲成就了孩子们的光荣与骄傲。
两个儿子现在都已成功且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生活越来越好。陈老师这样说:“很是欣慰能把儿子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精神上已经解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牵挂。”虽然精神上已经解脱,但那心中对异国儿子丝丝的牵挂,又何尝不承载着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呢!
母慈子孝 教子有方
作为母亲,培养孩子的确不容易。陈老师认为在培养孩子方面家庭榜样、家庭氛围很重要,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性。父母平时要多看学习、多看书,这样无形之中就给孩子作出了一个榜样,在榜样力量的作用下孩子就会慢慢喜欢上了读书学习。同时这样也能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为孩子的读书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小时一定要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培养他的求知欲望。只有喜欢、热爱读书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又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读的书越多,孩子懂得的就越多,孩子的人生境界就越高,考虑问题时就会大气,而不为小事所累。在读书这方面,陈老师一直都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
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天性。既然爱孩子,就要帮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基本道德观念。要让他们理解不畏艰辛、不惧困难的深刻含义。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哪怕只是一件小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让他们懂得“只要你有本事,社会就不会抛弃你”的道理。要让他们立志学好本领。
孩子就是母亲的一切,只要孩子好啥都好!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安慰、鼓励和支持。当然孩子取得成绩时,最高兴的也是父母,但是作为父母,除高兴之余还要告诫他们不能狂躁、不能骄傲,要懂得收敛。“该降温时降温,该升温时升温。”在孩子孤独、无助时,母亲得像一缕阳光,温暖他们,鼓励他们,做一只敢同暴风雨搏击的雄鹰;在孩子取得成绩沾沾自喜时,母亲得是警世钟,告诫孩子骄傲的孔雀永远不会飞得很高;在孩子迷茫、困惑时,母亲得像一盏灯,照亮、指引孩子前行的路,引导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说到这里陈老师讲了一个对她感触很深的事。那是大儿子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他很是孤独�很是苦恼,很是迷茫、很是痛苦,将来自己要干什么呢?重压之下原本很少流泪的儿子在自己母亲的面前再也忍不住了留下了泪水。在这种情况下,陈老师没有掉一滴眼泪。她说:“我不是不想掉眼泪,平时我也是一个很爱哭的人。但很奇怪,不知为什么那次竟能强忍住泪水,没有流下来。在那个时候,我不能流泪,我不能陪着他哭,我要引导他找到求学的愿望,我要支持他,我要给他力量,我要让他树立更高的理想。” 讲到这里陈老师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或许她是感慨自己当时的勇敢,又或是心疼儿子当时的处境,无论怎样,我们都敬重这位母亲,欣赏她泪水背后的坚强。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儿子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道路,并成就了日后的事业。
“母爱是很伟大的,但爱是要讲方式的”,陈老师说,“大儿子坚强,追求完美,也很要强,这样我就多鼓励他,在适当时也劝解他。小儿子是觉得只要把事情做得可以了就想停一停、歇一歇,这样我就得适时的催催他”。
“当然,与儿子交流时,由于思想不同,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分歧,这时做父母的就要尽量理解、体谅、支持年轻人,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想法嘛。不过必要时还是要适当的说服他们,毕竟他们经历、实践有限,对事情的认知能力也有限。总之,就是遇事要多沟通多交流吧。” 陈老师毫不避讳的讲述了她在处理代际交流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包容、博爱、理性的母亲,努力用她微弱的阳光照亮儿子的心灵。沟通了,交流了,母子之间关系就更近了,儿子理解了母亲,也就会更加孝顺了。由于时差关系,母亲节前一天,两个儿子都已早早的打回电话祝福母亲节日快乐。平时,儿子也都是每星期都往家里打国际长途,问候一下二老。可见两位儿子的孝心之深。
给她的“孩子们”
不仅作为她两个儿子的母亲,同时也作为财大千万学子的母亲。她也有话想对她的孩子们说:大学生出来求学,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一定要广泛的阅读书籍,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关心时事,抬高眼界,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还要有强烈责任心,无论事小事大都要认真负责到底,只有这样将来领导才能放心把事情交给你去做。遇到困难,一定要和父母沟通交流。不管父母是帮得上你还是帮不上你,你都要和他们交流一下,在你和他们交流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支持、是鼓励,这种力量只有父母才能给你。也不要总是以为自己长大了就和父母报喜不报忧。父母是最关心你的人,他们愿意也希望能和你快乐时同分享,痛苦时共承担。你快乐时父母甚至也高兴的能多吃几碗饭,你痛苦时父母也希望能给你支持、给你力量、给你安慰。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但永远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和陈老师在一起聊天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离家在外很少找到的那种感觉,伴着这种感觉,带着那种不舍,我们结束了这次采访……
有人这样说过:“吹落了思念的尘,吹不走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忘不了回家的门。”儿女是天上的风筝,那线永远在母亲手中,无论风筝飞的多高多远,总离不开母亲的视线。母亲是儿女手心里的阳光,得意时抚摸你,失意时温暖你。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我们代表财大学子向陈老师说一声“母亲节快乐!”,祝愿陈老师永远幸福快乐!同时,也衷心地祝愿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祝她们永远年轻、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