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首页  新闻快报  校园动态  学术动态  校报导读  媒体财大  专题网站  校园公告  视频在线  校园青春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新闻导航>>专题新闻>>正文

记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2011-07-07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是以分析、教法、化工应用教研室教师为主体的基层党支部。现   点击: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是以分析、教法、化工应用教研室教师为主体的基层党支部。现有党员24人,其中13人为博士,6个正高职称,6个副高职称。党支部始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挥着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近5年来,支部党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支部8人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科研基金6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该支部党员3人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 称号,1人获“安徽青年科技奖”等一系列荣誉。

  凝心聚力:实行“传、帮、带”机制

  党支部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科研困难,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困惑:老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年轻的教师经验不足导致快速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党员教师们。

  后来党支部发现党员教师的年龄分布很有层次,于是根据教工党员的年龄将党员分成了三个梯队:45周岁以上的为第一梯队;36―45周岁的为第二梯队,这个梯队在党支部中发挥骨干作用;36周岁以下的为第三梯队。并由此形成了青年导师制,即党员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

  青年教师王广凤就是青年导师制的受益教师。在早期的时候学院经费、课题、实验室、仪器全部都没有,王广凤就跟着她的老师方宾老师学习,进行随堂听课,课后方宾老师主动和王广凤交流,帮她解决疑难困惑,方老师做实验的时候也会把王广凤带上,王广凤自己也很努力,平时除了上课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里。方宾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指导王广凤,在生活中还提醒她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时候做实验失败了,感觉到气馁,方宾老师都会鼓励她,叫她不要着急,最后总会出成果的。当谈到方宾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时,王广凤动情地说:“我始终记得方老师跟我说的一句话:上了这个船就要用力划桨,不然你就要落后。”就这样,在方老师的带领下,她克服了教学科研中的各种困难。在由方宾、王广凤、阚显文参与的“生物电化学与分析应用”的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而王广凤本人也获得了“安徽师范大学教坛新星”的荣誉称号。

  方宾教授还曾给全院党员师生做了《用爱心育人,为党旗增辉》的报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体会,讲述了自己用爱心育人,为党旗增辉的感悟。反映了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的真挚情怀,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在这种“传、帮、带”特色机制下,支部获得了多项荣誉。原支部成员,现教务处副处长江家发教授说:“在青年导师制的指导下,很多老师都是经过党支部领导的指导获得了科研的成功和课题的成功申请。朱英贵老师的“光分析化学”课题在2009年7月份拿到了国家青年基金,这与“传、帮、带”机制的凝心聚力和团结互助是分不开的。在这种机制下,党员教工们互帮互助,有经验的、拿过基金的帮助新的老师。院里每年还会组织教师对项目基金进行审查,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课题和实验。”

  今年刚刚获得“安徽青年科技奖”的支部书记高峰也是这个特色机制中优秀的一员,2007年至2009年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作为第二梯队的骨干力量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学,近年来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Protocols,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收录论文30余篇,论文被引次数335次。在2011年荣获了第十二届“安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20名)

  作为第二梯队的骨干成员,他积极向第一梯队学习,努力帮助第三梯队,在帮助学习中也互相帮助。比如说在科研遇到困惑的时候他常常向方宾老师求教,而作为老一辈的研究人员在多媒体使用和外语方面会有所欠缺,高峰在这些方面能够给他们一些帮助。方宾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他们在科研方面很努力,同时在多媒体等方面我向他们学到了很多,这样互相帮助。

  高峰书记是“传、帮、带”机制的一个鲜明体现。这个机制使党支部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氛围,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优秀人才,促进了支部的持续发展。

  教书育人:团结、创新、共进

  恪守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全员育人理念,党支部在教书育人方面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关爱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6年,学院党委开始倡议党员缴纳特别党费资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教工第二党支部了解到2004级的陈秀梅同学需要帮助,于是捐款2550元专门资助她,帮助她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在2009年和2010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支部踊跃捐款达4100元,帮助了更多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让更多学生体会到了支部的关爱。

  生活上支部关爱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也是并重的,支部的党员教师克服教学、科研任务重等困难,热心学院集体工作,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的训练,积极参加学院的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工作和化工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与学生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互助意识。

  在2008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决赛中,由该党支部教法组指导的学生代表队以创新巧妙的教学设计、精美别致的课件制作和自信娴熟的教学仪态,给评委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位同学参赛,均获得了奖项,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开设化学实验班是支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另一个举措,旨在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实验班教学内容以科学前沿为主,采用关键词关键术语双语教学,给同学们了解高端论文的先进理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 由支部教师熊言林、张世发、孙影等人的带领的学生团队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大赛获得了国家级特等奖,体现了支部教学论的育人成果。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001年成立了分析所,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日臻成熟。分析所即将有条件的研究所和教研室合一。“这样就有利于统筹教师的培养,可以将教学和科研并重发展,同时利于老师的教学安排,解决了研究所研究人员无法上课,老师想做科研没有平台的问题。”从教近40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方宾教授说道。

  总结经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近五年来,化材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的成果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而这些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党支部凝心聚力作用的发挥和成员们的团队精神。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党支部结合支部实际,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创建活动。支部党员全部进行了公开承诺并且认领了党员示范岗,还与教务处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和“结对帮扶”活动,还组织参观了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点――南陵县大浦新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党支部团结在一起,培养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增强了团队感。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支部的党员教师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作用,同时热心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教学科研成绩。

  在谈到未来的目标时,支部书记高峰说:“作为支部,希望在育人、科研、教学上提高更深的层次。具体目标是希望在项目研究上能够做得更大,在成果质量方面能够有更多的高质量论文。”(

上一条:用“三贴近”推动创先争优
下一条:各地党组织在化解“卖菜难”中创先争优

关闭窗口

 
 
新闻快报
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 06-15
学校召开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 06-13
我校举办“中欧建交50周年”... 06-13
全国首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06-12
校领导与师生“共读经典,共... 06-12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李凤... 06-10
基层风采
校党委副书记刘荣增教授应邀... 06-16
我校召开实验室建设专家咨询... 06-15
我校召开科级干部分类培训启动会 06-13
多家媒体关注报道我校卢森堡... 06-13
【“五型”模范机关创建】人... 06-13
文化路校区服务中心开展学生... 06-13
关注排行
官方微博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官方抖音
官方B站
官方B站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