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
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惩罚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要么进行掠夺性开发,加重生态危机;要么把保护生态绝对化,牺牲经济发展,退回原始状态。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能否找到一个兼容范围?人类怎样在适应生态要求条件下发展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教授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人类完全可以按照“生态生产力规律”,在“生态―经济兼容阈际”内发展经济,形成生态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为人类提供新经济增长点
杨承训说,生态生产力规律有两个特点:第一,要在“生态―经济兼容阈际”内发挥功能,超越这个阈际,就会遭到破坏。在这个阈际内发展经济,才可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第二,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需要同科学技术及物质生产力相耦合,形成“全元生产力”系统。它要求我们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依托和运用生态生产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形式,是把遵循自然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统一起来的循环经济。从宏观上看,人类是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循环中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来支撑。循环经济就是人工再造一个生态循环圈,从中开拓出新的经济形态。在这方面,我们目前刚起步,但前景广阔,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具体地说,包括以下方面:
依托生态要求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发展生态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可燃冰;再如生态建材、生态建筑物、生态材料和清洁水源等。
修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和增强生态、经济共赢的软硬件系统,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生态优化和经济发展全元效益。将各类垃圾“变废为宝”。
延长生态产业链。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发展多个领域的循环经济。我国生态成本每年平均约占GDP的3.9%,如果通过循环利用,把这些作为生态成本的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就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把适应大自然和循环利用资源统一起来。研究表明,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3―4%,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对这些物资的再开发再利用,将是人类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扩大再生产而又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出路。
提升传统产业。最显著的是农业,要用生态理念、生态手段,把设施农业上升到设计农业。工业需要提升的行业和产品更多,包括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企业、绿色工艺等,形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不仅解决“三废”和节能减排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改造恶劣的生态资源。比如,改造沙漠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目前沙化越发严重,有些企业和地区已经有了用生态生产力改造沙漠的成功试验。荒山、草原、海洋等均可发展成大产业。还要克服突发性恶劣气候现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也可形成更大的产业。
用生态理念节约现有资源。节水已有很多成熟经验,其他资源的节约也要重视,如何节约、合理使用,需要运用生态生产力的技术成果深入探索和开发。
发展生态型消费品。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急需创造生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餐饮业。居住条件也有生态化问题。医药(包括中医药)的安全,更需要全面生态化。
“总之,用生态生产力开发和提升各类产品、产业有广阔天地,涵盖所有领域,也是提高GDP质量的关键环节。”杨承训说。
培植生态型新增长点需要解决的难题
杨承训提醒,运用生态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理论上是很有希望的,但实现起来却面临不少困难,必须正视。
他说,最大的难题是领导者、企业家如何处理利益关系。不少人把生态和经济对立起来,只看重眼前利益,认为生态工程、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叫好不叫座,成本大,效益低。实际上,他们没有算好生态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大账,试想污染一个地方、一条河流很容易,获利有限,治理起来成本要大得多。以GDP来计算,每年因生态问题损失约4%上下,如果把这个负值变为正值,那就是说每年可增加相当于GDP4%的综合效益。所以,必须用生态生产力规律的理论克服那些短视症。此外,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效益不仅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包括经济效益;在时段上,不仅长远效益、中期效益,也有他们最想要的即期效益。如静脉产业、回收废料、生态食品等,就可以很快打开销路,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即时的生态效益。至于拉长产业链、发展多层循环经济,有的也能比较快的见效益。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动。对于官员来说,要端正政绩观,把GDP的数量和质量统一起来,以质量带动数量;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民生之本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一个生态品牌的创造问题,谁拥有生态品牌,善于用生态生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产业和产品,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长期发展。
第二个难题是技术攻关。我国具有独特的生态和环境条件,可以发展有特色的生态科技体系。但这方面的科研基本处于被动跟踪状态,缺乏系统的、基于国情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更不能适应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环境问题缺乏应对理论和技术储备,生态与环境科研不能有效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各环节,生态生产力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环境与发展的决策支撑力度也明显不足。我国生态生产力的科技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以全球变化为背景,以解决我国生态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与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生态生产力为核心,以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生产力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个难题是资金问题。可以首先考虑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力,广泛利用社会资金,乃至吸引国际投资,发展国际合作。目前各种浪费很大,要采用一种机制,把这些浪费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发展生态化新经济增长点。关键在于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优化制度和机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算好生态成本和经济成本大账,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