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郑东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2024级法学、纪检监察、知识产权三个专业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上,一位清瘦、戴着眼镜的老师正在向同学们介绍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这位老师便是陈鹏飞教授。
“这不军训结束了,趁着国庆假期前,赶紧给孩子们讲讲,让他们对专业有个基础认知。”陈鹏飞对笔者说。
陈鹏飞,河南淅川人,法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部副部长、法律史硕士点负责人。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河南省法理法史研究会副会长。
“从2005年过来教书到现在,今年是第20个年头,我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啊!”仲秋时节的校园,明湖畔静美的秋色里,陈鹏飞接受了“财大的先生们”专栏的采访,和我们聊起了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
“把每一次课都当成讲座来讲”
在陈鹏飞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了一本泛黄的教案,内页略显破损,还有很多批注的痕迹,看起来已经相当有些年头,里面的内容都是他一笔一划亲自手写的。他告诉笔者,2005年他来到河南财经学院法学系任教,为了备好课,就坚持手写教案。“要站稳讲台,就必须认真备课,广泛收集资料,查找有学术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授课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我来说,‘备课’很重要的是要‘背课’,手写教案有助于我深化理解和记忆,背住了,讲课就更流畅自如。”这本发黄的教案,是2008、2009年他写的第三遍。
陈老师给本科生上《外国法制史》课程,两节课连着上,总共90分钟。他把每一次课都当成讲座来讲,尽可能地丰富、生动,让学生们有收获。“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那些讲课有知识、有内涵的老师。我当老师后,就努力按这个标准讲课,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老师,”
春去秋来,教案也修订重写了好几次,后来整理出版了20余万字的课程改革学术专著。他用认真与努力为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晕染上浓厚的色彩,先后获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师德标兵、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他讲课有知识、有内涵、丰富生动,就像他当年心目中的好老师一样。
“心脏早搏也值了!”
2011年,陈鹏飞读博士期间回校上课,注意到学生的抬头率不高,这促使他开始考虑教学改革。他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确保课程知识体系化同时,课程重难点能得到有效讲解,从而更加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学方式也进行了调整,不再只是老师单向讲授,而是增加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校推行翻转课堂教学,陈鹏飞率先申请校级课题进行尝试。他还将课程录制成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上围绕重难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度探讨。“为了录慕课,我一个暑期连续熬夜加班,最后搞了个心脏早搏。不过也值了,这门课成果还比较好。”在他的带动下,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采用了翻转课堂模式,学生提前观看慕课,完成线上作业,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拓展、深化、补充。这种改革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课堂互动和讨论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门《外国法制史》课程顺利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2017年还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我们现在还在继续进行‘金课’建设。”据陈鹏飞介绍,《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法律思想史》以及其他一些部门法课程也都加强合作,进行了改革。“现在成立法学部了,也为我们在一起深度合作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第二课堂,非常非常重要”
采访中,陈鹏飞围绕第二课堂谈了很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实践。第二课堂,非常非常重要。”
多年来,他一直在为学生提供“挑战杯”等竞赛的辅导,每年带两到三个团队,一年“大挑”,一年“小挑”,交替辅导。他指导学生寻找发现与法律相关的社会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思考,并进行实地调查。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将调查结果综合思考,写成调查报告,既分析问题,又尝试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了学术素养。
“我的学生里,参加过‘挑战杯’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较多。”陈鹏飞介绍,法学作为一个应用性学科,但同时也是一个“精英学科”,要求有一定的学理水平,因此学生考研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许多部门和律师机构在招聘时都要求研究生学历,因此他们加强了对学生考研的辅导。特别是近两年,他更有组织地辅导学生,每年秋季大四刚开学时,就会组织一次辅导,帮助学生选择学校或学位类别,并指导他们在临考前这两三个月进行更高效的复习。
“大三下学期要把备考内容由薄读厚,多读一些资料。到了大四,则由厚读薄,把一本教材精简为一二十页的要点笔记。”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与学生一起切磋学习,这些经验和思路,让许多同学受益匪浅。
“我的学术白纸是被教学实践填满的”
“和学生在一起,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陈鹏飞认为,教学是科研的沃土,而科研是教学的沉淀,由教学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启发而来。“我的学术生涯最开始是一张白纸,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这张白纸逐渐被丰富的知识色彩所填满,而这些知识,也大多来源或受启发于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中,他围绕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逐渐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体悟,发表学术论文,承担研究课题。正是这种长时间的积累,2023年,他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明早期华夏与域外民生法制比较研究”,将华夏早期、古代巴比伦、古希腊、早期希伯来、古代印度等法制文明进行比较研究。“这是我近20年教学经验的结晶。”陈鹏飞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实践的田野中,陈鹏飞耕耘科研的沃土,催开一朵朵学术之花。围绕外国法制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这个研究方向,他在《现代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杂志》《求索》等刊物发表法学学术论文20多篇,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省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项,成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
“一个人好不够,整个团队好了,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才能做好。”陈鹏飞与法律史团队的其他老师一起,辛勤耕耘,在学校法学学科申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未来,陈鹏飞言语中充满了坚定和信心,“学校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之后,成立了法学部,为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搞教学搞科研,为我们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希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们这个学科,争取往前多迈几步。”
“做啥事都不要急”
当笔者请陈鹏飞给同学们留下一些寄语时,他说,“我觉得做啥事不要急,认真踏实去做,很多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有人曾说过,“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自2005年任教到2017年,这12年间陈鹏飞的科研鲜有成果。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在教学和阅读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他谦虚地说:“这些年就是在教学当中阅读东西,慢慢积淀,成果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生,陈鹏飞有着深切的期望。“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看不见明显的增长,但每天都在进步。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着急,不要浮躁。”他认为,学生应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现在是读书的好时光,没有其他干扰,应该专心致志地学习。他鼓励学生在最艰难、最需要下功夫的时候,不要放弃,因为那正是为未来成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刻。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审核:丁勇;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