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经世书院党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与项目化育人使命,创新打造“扶光向阳 经世成长”实践育人品牌,构建起“志愿服务+智慧助农+劳动教育”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立德树人与社会服务贡献了经世智慧。以下从三方面总结书院实践育人的典型经验与改革亮点。
一、三位一体强根基:志愿服务、智慧助农、劳动教育协同发力
经世书院以“扶光向阳 经世成长”项目为核心,组建由党委书记冯建栋牵头的专业化团队,整合农林经济管理、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资源,形成“志愿服务+智慧助农+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一)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传递温暖
每周组织学生前往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病房,开展“萤火虫课堂”,为白血病患儿开设语言、艺术、数学课程,累计服务超2000小时,制作手工艺品千余件,用陪伴式教育传递人文关怀;暑期赴中牟新区三王庄开展乡村小学支教,结合中原文化开设国学、音乐、美术课程,同步调研留守儿童家庭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二)智慧助农:专业赋能乡村振兴
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优势,组建研究生团队深入乡村,为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规划等智力支持。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实践基地,开展“耕读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生态农业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三)劳动教育:扎根田间锤炼品格
每月组织学生赴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参与劳动实践,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业技能,培育知农爱农情怀。通过“兴农驿站”平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实现“课堂所学”向“实践所用”转化。

二、模式创新显成效:“五位一体”布局与机制保障双轮驱动
书院创新实践育人模式,通过“五位一体”项目布局和“1+2+3”机制保障,形成层次鲜明、可持续的育人路径。
(一)五位一体实践育人布局
项目构建“关爱行动、乡村支教、调研帮扶、兴农驿站、耕读课堂”五大模块,覆盖短、中、长周期实践。短周期是每周病房志愿服务、每月基地劳动教育;中周期是学期内智慧助农活动;长周期是暑期支教与深度调研。通过多维度实践,形成“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专业赋能”全链条育人模式。

(二)“1+2+3”机制保障项目运行
一支专业化团队:由党委书记牵头,整合多学科教师指导,形成跨专业学生协作团队;两项机制保障: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与校地合作长效机制,确保活动规范开展;三大板块聚焦:重点培育志愿服务、智慧助农、劳动教育三大领域,打造特色品牌。

(三)“四个一”成果巩固影响力
通过“一批典型案例、一套实践模式、一批合作基地、一项社会影响”,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经验,提升品牌辐射力。

三、校地融合促发展:党建引领下的产学研深度协作
经世书院党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专业实践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一)共建基地,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儿童医院等共建实践基地,打造“耕读课堂”“兴农驿站”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与中牟新区三王庄等地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智慧助农”模式落地,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法学专业学生为乡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电商与物流专业助力农产品销售,农林经济管理团队参与生态农业规划,实现学科优势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连续8年深耕“扶光”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志愿服务+专业赋能”的可持续模式。
(三)成果转化,贡献乡村振兴青春力量
通过举办成果展、编撰案例集、开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扶光向阳”品牌知名度;推动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实践成果转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世经验”,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示范样板。
站在第二次党代会的新起点,经世书院党委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扶光向阳 经世成长”实践育人品牌建设,拓展实践基地、优化合作机制、创新育人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动能。未来,书院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实践育人为笔,以青春热血为墨,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新时代的育人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代会的胜利召开!